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两份成绩单 让世界不得不关注中国医疗质量

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最新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国HAQ(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一年间上升了12位,是中等SDI(社会人口学指数)国家中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

成就背后,是我国持续提升医疗质量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的不懈努力。6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两份成绩单,揭示了世界关注中国医疗的真正原因。

同日,国家卫健委发布《2017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报告》以我国部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情况为分析对象,涵盖了我国医疗服务资源和服务量总体情况、不同维度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情况、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发生情况、DRGs绩效评价及医疗事故鉴定情况等内容。

公布成绩单

如何多措并举提高医疗质量水平,是一个永恒话题。我国医疗质量获得国际认可,无疑是对这份成绩单的最高礼赞。

“我国医疗质量水平呈现‘四升一降’变化趋势。”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作为成绩公布者,从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部分专科、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等方面,亮出每一个数字。

伴随着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我国医疗技术能力紧追国际步伐。区域间技术能力更加平衡、专科间发展更加平衡、临床服务能力有所提升、重点疾病与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专科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重大时间医疗救治能力明显提升……成绩背后,是国家对专科建设与医院发展的倾力投入。据统计,仅“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便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了79个专业,314家医院的1231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其实,早在2017年,《柳叶刀》便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进行了排名。结果显示,自1990年至2015年25年间,我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HAQ指数排名从110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

尽管连续两年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水平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未来,国家卫健委将在完善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加强儿科、麻醉、精神等短板专业建设及基层能力建设,调动医务人员主动提升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的积极性等方面发力。

打造“国家队”

引领国家医疗质量与医疗技术水平高速发展,国家卫健委的重点举措便是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国家队”。其中,国家级质量控制中心代表了国家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发挥了行业示范与引领作用。

据国家卫健委医疗质量处处长樊静介绍,从国家到地方,我国建立了各级质控中心。在国家层面,我国建立了包括麻醉、病理、重症、肿瘤、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的35个国家级质控中心。质控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国家层面或者地区层面统一的质量指标,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监测,对于行业或者地区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做实时动态监测、反馈,以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作为国家肿瘤专业质控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深刻感受到我国医疗质量与医疗技术水平先进性在肿瘤行业的体现。赫捷表示,我国肿瘤治疗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肿瘤诊疗水平。例如,以胸腹腔镜、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广泛应用于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减轻了患者创伤,提高了疗效。高通量基因测序、液体活检、药物浓度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和分子靶向药物的使用,促进了临床精准用药,提高了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强调,尽管我国消化内镜起步比较晚,但目前消化内镜在医疗技术与预防交叉传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遥控胶囊胃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得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肯定。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提升治疗水平迫在眉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郑哲表示,近年来,我国对复杂先心病的诊治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例如,我国发明的双根部调转手术、搭桥手术、人工心脏研发等,获得了国际认可。“我国心血管外科已经从‘跟跑’时代进入‘领跑’时代。”郑哲骄傲地说。

未来,我国还将继续瞄准尚未设立质控中心的那些专业,尽快设立质控中心。“质控中心毕竟只是从医疗机构外部提供质量管理与服务支撑,提高医疗质量,还需依靠医疗机构自身。”樊静说。

带动“基层军”

未来,基层医疗机构在重大疾病诊治方面将发挥更主力的作用。据郭燕红介绍,通过医联体建设,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县级医院技术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城市三级医院帮助县级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达到15000多项,50%的县医院已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肺叶及全肺切除术和内镜治疗技术等复杂治疗手段。

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大量患者还在涌入北京等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地,跨省就医。在国家卫健委医疗质量处副处长马旭东看来,跨省就医的判断标准是,一旦住院患者病案首页的基本信息发生了变化,就被视为跨省就医。

《2017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对全国三十多个省份的2700多万患者进行分析得出,196万患者存在跨省就医行为,其中58%患者集中到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川等省份就医,就诊科室主要是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和肿瘤科。其中,妇产科与肿瘤科跨省就医患者连年增加。

马旭东表示,根据调查结果,国家卫健委将精准指导基层医院开展学科建设。此外,国家卫健委还将进一步做好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等工作,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跨省。

强基层,从2014年开始,原国家卫计委从全国选取500家县级医院,开展能力建设。郭燕红表示,今年,国家卫健委还将再选取500家县级医院,提升其能力水平。